thumbnail

走遍坟场记载历史

Zaobao News Apr 24, 2014

张育铭 报道/摄影...
ymchong@sph.com.sg


两年来,白友源走遍武吉布朗坟场,研究各个墓碑主人的生活故事,并将其记载在自己的博客上与网民分享,其中包括郑古悦巴士老板郑古悦和华商周如切。

对一些人来说,武吉布朗坟场只是新加坡多座坟场之一。对白友源(40岁)来说,这个地方却充满了新加坡的历史与文化。

两年来,白友源走遍这座坟场,研究各个墓碑主人的生活故事,并将其记载在自己的博客上与网民分享。他所记载的墓碑主人包括郑古悦巴士老板郑古悦和早期华商周如切。

他说:“许多安葬在这里的人在新加坡历史上都扮演着重大角色,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先驱,很多国人对他们的贡献却不知情。”

在这里安息的许多是早期从中国来南洋谋生的华人。白友源从他们的墓碑中观察到他们语言与文化上的演变。

有的人和英国殖民政府一起工作,学习英文,也给自己取英文名,都反映在墓碑上。也有一些南来华人和当地人成婚,落地生根,后代是现在的土生华人,形成了本地独特的娘惹文化,他们的墓碑上也刻着娘惹式图案。有的墓碑前甚至站了锡克族侍卫的雕塑,反映这里种族之间的交流。

白友源说:“我们的祖先从中国过来后,让自己的母文化和本地文化交流,形成了在墓碑上所能观察到的独特文化。我认为,这是一种代表新加坡的文化。”

记载自己在武吉布朗坟场所学到的历史与文化之际,白友源有时会收到网民或墓碑主人后代的答谢,感激他的付出。这让他非常有满足感。

 
thumbnail

看双年展之后首个大展“出土” 思考城市人和自然

Zaobao News Apr 19, 2014
周雁冰/报道  龙国雄/摄影


看双年展之后首个大展“出土” 思考城市人和自然

继新加坡双年展之后,新加坡美术馆的首个大展“出土”,邀请艺术家针对大自然界进行思考创作,也让生活在钢骨水泥中的城市人通过作品,想一想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28件作品,媒介涵盖装置、绘画、数码影像、雕塑等,参展艺术家主要来自本地。


我国摄影艺术工作者赵仁辉,在新加坡美术馆展览“Unearthed”(出土)中,展出他从17岁开始便搜集来的15个捕捉动物的夹子。展品名称就叫《动物夹子》(Animal Traps)。

动物夹子另有乾坤

31岁的赵仁辉说自己从小就对动物有浓厚兴趣,长大后也通过作品探索人类与动物及大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到世界各地旅游工作,他一定会去动物园和市场“看望”当地动物。“市场上除了贩卖动物,也能够找到动物夹子。开始收集一两个只是因为好奇,真正觉得可以发展成某种收藏是在2010年,我参观了法国巴黎的Aurouze之后。”
Aurouze是远近驰名的捕杀老鼠器具专卖店,有140多年历史。挂在橱窗里引人注目的21只老鼠据说已死了将近90年,死因是被小店的铁夹子夹断脖子。
赵仁辉说,当时店里的夹子造型感觉更像各种雕塑。赵仁辉的收藏很快开始跨越各国版图,目前拥有40个动物夹子的他认为,从夹子的设计还能看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譬如法国鼹鼠夹子比日本夹子的致死方式更为直接快速。
自己是特别爱护动物的人,看到这些夹子不会感觉困扰吗?赵仁辉说:“我觉得残酷以外,夹子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某种代号,因为每一个夹子都是人根据对动物习性的了解制造的,用来控制杀死那些人类认为是入侵者的动物。”
这是赵仁辉首次把收藏中的夹子当做雕塑展示。

都市中最宁静的是坟场

新加坡美术馆继新加坡双年展之后的首个大展“出土”,邀请艺术家针对大自然界进行思考创作,也让生活在钢骨水泥中的城市人通过作品,想一想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展览共展出28件作品,媒介涵盖装置、绘画、数码影像、雕塑等,可谓应有尽有。参展艺术家主要来自本地,有洪松年、王美清、何子彦、韩少芙、杨子强等。展览也包括少数新加坡美术馆永久藏品。

新加坡美术馆策展人陈秀丽说:“艺术家讨论的课题包含了水源、地理、记忆、自然历史、气候变化及自然界的平衡,在越来越讲究绿色生活的新加坡具特殊意义。有趣的是,不少艺术家都告诉我,他们感受平静且不受干扰的地方是我国的坟场,但这样的地区也正在消失当中。”
艺文团体Post-Museum的两位文化工作者云天伟和张绿庭就通过作品《武吉布朗索引》(The Bt Brown Index),缅怀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坟地武吉布朗坟场。作品包括了一整面黑墙上用白粉笔涂满的中文名字。云天伟说,大约有十几名志愿者帮助他们把这些武吉布朗坟墓上的名字,涂写到美术馆的墙面上。“这些要被挖迁的坟墓名单是陆交局早前发布的,大概有2000多个,很多因为年代久远没有修复,都看不清全名。据我们所知,超过95%的名字源自没人认领的坟墓。”利用白粉笔涂写也凸显了人生与事物的无常,在时间的流逝中不剩痕迹。
这个占据整个小展厅的多媒介作品,还包括武吉布朗志愿团队Bukit Brownies的照片,标出各种灵异事件的武吉布朗地图,以及展厅中央印在地上的土地征用法令(Land Acquisition Act),上面用武吉布朗挖掘来的泥土捏出几个大字:这是我们的土地(This land is our land)。云天伟说,泥土是清除坟墓的先人家属提供的。



美术馆门前草坪挖掘的一堆泥土

展览中还有多个有趣的作品,例如Ezzam Rahman的《嗷呜!》(Ouch!)是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脚底厚皮黏贴成不同的动物形态;Lucy Davis的作品《南洋草地》(Nanyang Meadows)是她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莱佛士生物多样性研究博物馆合作的结果,展出塞放在多件干制标本内看起来没有价值却包涵历史意义的物件。展览中最直接表现“出土”观念的,就是大门口处,程楚玲创作的“Real Estate”(真实资产、房地产),是从美术馆门前草坪挖掘的一堆泥土,摆到大堂里让你欣赏它的不凡。
thumbnail

Get to know Singapore's pioneers at Bukit Brown


04 April 2014

Get to know Singapore's pioneers at Bukit Brown

Remembering our nation's pioneers who are buried in Bukit Brown Cemetery.

Bukit Brown Cemetery, located amongst lush greenery along Sime Road, is one of the oldest graveyards in Singapore.

Created by the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in 1922 as a municipal cemetery, Bukit Brown has been through turbulent times - it was closed in 1973 and faced the threat of being cleared, although clearing plans eventually fell through.

The burial ground stayed mostly forgotten until recent years, when nature-lovers and heritage enthusiasts rediscovered it and fell in love with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at it embodies.

Today, a group of volunteers - dubbed the Brownies - lead guided tours through the mountainous landscape, in a bid to inspire others to take up interest in the rich heritage.

During the Qing Ming Festival, a day when we honour and pay respects to our ancestors, we remember our nation’s pioneers who helped make Singapore what she is today, and now lay at rest in Bukit Brown.

Here are five prominent pioneers of Singapore whose tombs can be found in Bukit Brown.



Text and photos: Ng Jia Yi
Additional photos: Liu Zhi Hao

http://news.xin.msn.com/en/get-to-know-singapores-pioneers-at-bukit-brown

About

Powered by Blogger.

Contact Form

Name

Email *

Message *

Contact us

Name

Email *

Message *

Search This Blog

Archives

Popu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