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Street Names

听街道说故事

联合早报



每一条街道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通过三名独立史地研究者,街道述说它们的故事。

珍珠街(Chin Chew Street)的译名其实应该是漳州街?牛车水美食街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原来是以John Colson Smith命名,非过去一般认为的,纪念海峡殖民地总督丝丝·金文泰·史密斯(Cecil Clementi Smith)?

黄友平:探索新加坡地名





黄友平以10年心力完成《新加坡地名探索》。(曾坤顺摄)

退休工程师黄友平,在漫漫十几年有关新加坡地名研究的过程中,有了新发现后,心里确实有一丝满足感。

他说,新加坡从1819年至今共有6500条地名,现存只有4660条,也即1840条地名消失。1950年,新加坡有近1600条地名,2019年增加至4660条。这些年来,他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旧报章,从中挖掘出不少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新加坡地名的历史演变做出分析,从中可了解新加坡历史文化风貌。

以史密斯街而言,黄友平说:“根据1853年2月的报章,从宝塔街至狄更生山(Dickenson Hill,今Bukit Pasoh)与桥南路至新桥路之间的大片土地为狄更生(J T Dickenson)的地产。狄更生因病回美国时,委任约翰·科尔森·史密斯(John Colson Smith)为他的代理人,而史密斯街位于此地产中。根据同年9月的报章,刊载John Colson Smith在7月25日写给市政委员的一封信,表明愿意捐款200元,以修补史密斯街,由此可以推论,史密斯街是以他命名的。”

黄友平说,史密斯原本在槟城当校长,1844年受狄更生之邀,到新加坡接任莱佛士书院的校长职位;史密斯除了兼任新加坡图书馆秘书与管理员,还是Zetland Masonic秘密社团的财政总监。

过去,对于史密斯街的另一说法是,此街可能是以总督丝丝·金文泰·史密斯(Cecil Clementi Smith 1840-1916)命名。但黄友平认为,丝丝·金文泰·史密斯在1887至1893年间才担任总督,此街早已出现多年。

从地名了解人文

黄友平研究新加坡地名前后十余年,并在近日出版《新加坡地名探索》(八方文化创作室),书中上部为“新加坡地名演变研究”,对新加坡地名的形成、基本结构;华文地名的特点,新加坡地名的规范化等做出研究。下部为地名录与地名注,在这一部分,黄友平对新加坡开埠以来,几千处街道、社区、马路名称之由来和变化做了考索,总结地名命名的特点、语词的渊源,分析它们来自不同种族、国家,反映各地区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特征,分辨正式称谓、民间俗称,对各类地名来龙去脉做了相当详细的考辨。

新加坡发展迅速,许多旧道路已消失无踪,或已另取新地名。黄友平在《新加坡地名探索》开宗明义:“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一定地域的标志。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出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从文化学的角度上看,地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既有一个时代文化特征,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积淀深厚的文化。”

前半部根据论文改写

毕业自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机械工程系的黄友平,回国后先后在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任职。黄友平从小喜欢文学作品,中三时进了理科班,大学时读机械工程,40年来从事理工事业,直到退休后报读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才有机会重新找回年轻时的喜好。

《新加坡地名探索》前半部根据作者2006年南京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改写。黄友平说:“本书下半部的地名录与地名注,资料起初不易寻找,一直到国家图书馆把旧报纸数码化,我才受惠于电子图书馆,因为可搜索的报章旧资料大量增加,所以这本书断续花了十多年才写成,其中苦乐只有自己知道。”

黄友平说,许多人研究新加坡地名,会参考1939年拉惹辛甘(Raja Singam)出版的《马来亚街名》(Malayan Street Names),当时的马来亚包括新加坡,所以在《新加坡地名探索》中,除了介绍马来半岛的地名渊源,还为将近500条的新加坡地名作注。他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拉惹辛甘的说法不全对,大概有30多条说法是不正确的。”

珍珠街应为漳州街

在研究新加坡地名的过程中,黄友平不断从旧报章等原始资料中有新发现,因此推翻过去一些说法。例如珍珠街(Chin Chew Street),他在阅读相关资料之后,发现Chin Chew Street的翻译不妥当,应译为“漳州街”。

黄友平说:“根据1745至1747年间葡萄牙人勘测的厦门岛与金门岛地图,Chin Chew是福建漳州。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厦门是中国被逼开放的海港之一,英国人又把福建泉州音译为Chinchew,造成混乱。由于Chin Chew Street出现于1841年的税收报告,此路名应是以漳州命名。本书内好多有留名的福建富商,祖籍属福建漳州者就将近20位。”

他说,由于早年殖民地政府把新加坡河南岸规划为华人区,区内有厦门(Amoy)街、中国(China)街、福建(Hokkien)街、澳门(Macao,后来改称Pickering)街、南京(Nankin)街与北京(Pekin)街等,一条与英国人有关的地名,夹在华人区的众多中国地名中,显然是格格不入。此街离珍珠山(Pearl's Hill)不远,街名又译为珍珠街,令人以为是因珍珠山得名。过去大家熟悉的珍珠街,今日已找不到路牌。

另外,启信街(Cashin Street)是以启信(Joseph William Cashin 1844-1907)命名,启信曾是J P Joaquim律师馆的助手,后来开鸦片烟馆及投资房地产,成为第一名百万富翁的欧亚混种人。1890年,他要求市政局接收Cashin Street为公共道路。当局向他提出先自费把该街修好,然后才会由私有道路转变为公共道路。可见是以Joseph William Cashin命名的。

吴庆辉:为地名寻找典故





吴庆辉:本地离市区较远的路段都冠以“上段”。(严宣融摄)

国家文物局文史研究员吴庆辉自小爱看,也爱画地图,更喜欢记地名,辨认马路。2001年开始从事文史研究后,吴庆辉也对本地地名做出探索,从中也有不少新发现,例如发现本地华人俗称的“水仙门”,很大可能是跟福建泉州市的旧地名有关。

水仙门指谐街(High Street)、禧街(Hill Street)、桥北路靠河地段、福南街(Funan Street)与振南街(Chin Nan Street)一带。吴庆辉说:“宋代在泉州设管理港务的机关‘市舶司’时,海关设在南薰门内,南薰门又名水门或水仙门,那里因附近一座水仙宫得名。水仙宫供奉的是水仙王,是贸易商人和船员的海上保护神之一。水仙门于是成为泉州的上岸入口的代称,新加坡开埠后,这民间对登陆口岸的俗称也跟着来到新加坡。”

另外,吴庆辉也发现,在新加坡,一般称离市区远的路段为“上段”,那是早年郊外跟市区的距离,是给地方命名的其中一个方法。

吴庆辉说:“首先,是用远近二分法,远的路段在路名上冠以‘上段’(Upper),例如樟宜路上段、实龙岗路上段、汤申路上段,以及武吉知马路上段等;本地华人则以俗称“XX尾”,来指称远郊地段,例如榜鹅尾、樟宜尾等;马来同胞则用‘乌鲁’(Ulu)。”

以里数为地方命名 

吴庆辉指出:“人们也爱按离市区中心的里数来命名,当时在主干公路上立有标明里数的石碑(Milestone),华人闽南语俗称‘条石’,粤语称‘支碑’,马来语称‘Batu’。例如,著名的武吉知马美世界是七条石,武吉班让村是十条石,波东巴西附近是后港三条石。”

近年来,吴庆辉也探寻本地一些地铁站的名字典故,例如卡迪(Khatib)地铁站背后的故事。吴庆辉说,卡迪地铁站以附近的河流双溪卡迪蒙苏(Sungei Khatib Bongsu)命名。《马来纪年》里有一则故事,提到一位叫卡迪的宗教师。

吴庆辉说:“《马来纪年》说,宗教师卡迪在王后的百般要求下,向她展示自己的法术,结果讨得王后的欢心,但国王得知此事后却很不高兴,觉得有损国王尊严,于是下令把卡迪处死。卡迪死前诅咒新加坡,后来岛国就被成群的剑鱼攻击……卡迪蒙苏这名字也许跟这古老传说里的宗教师有关,但要考证起来并不容易。”

吴安全:将先驱人物与地名连接


吴安全找到先驱人物的墓碑,也找到一些纪念先驱人物的街道。(严宣融摄) 

专业药剂师吴安全过去十余年来,一直毫无忌讳地穿梭在坟场之中,是一个热衷于在武吉布朗寻找历史真相的文史爱好者,也是典型的“武吉布朗人”(Brownies)。每当吴安全找到一座坟墓,就会依据墓碑上的资料,联络其后裔,很多布朗人因此把吴安全视为“师父”,这是因为很多已被遗忘的先驱人物的古墓,都由吴安全及其弟弟吴安龙一一找出来。

这十余年来,吴安全平时一有空,就往坟场走,然后从分析老墓碑中,拼凑出墓主的生平与历史背景,试图为族群寻找集体记忆,他还因此获得英国广播公司(BBC)选为全球50位最具启发性的人物之一,并在榜中位列前15名。

吴安全和吴安龙这几年确实在寻找、考证古墓方面做出成绩,他们重新发现章芳林家族、陈桂兰、颜永成和他父亲、薛中华家族、陈谦福家族、陈恭锡、黄深渊等人的墓。

在坟场,吴安全还努力将先驱人物的姓名与地名连接起来,希望能为本地史地留下多一点记录,例如找到汪声音的墓碑,他也找出本地有一条纪念汪声音的声音路(Seah Im Road);找到龚菽惠,他也进一步找到肃威路(Siok Wee Road,已不存在);古墓里的蒋骥甫,也有一个蒋骥甫园(Chionh Ke Hu Park)是纪念他的。

以人命名街道许多已消失

吴安全发现,随着街道面貌改变,许多路名也已消失无踪,例如纪念郑玉瓞的玉瓞街(Geok Teat Street),纪念章壬庆的章壬庆街(Cheang Jim Kheng Street),纪念银行家蔡克谐的蔡克谐路(Chua Keh Hai Road),纪念何式均之式均路(Siak Kuan Road),纪念范英吉的英吉路(Eng Kiat Road),纪念阮居安的居安路(Kee Ann Road)等已欲寻无处。

其中阮居安为林义顺岳父、阮碧霞父亲,阮居安、阮碧霞及妹妹阮群霞三人都葬在武吉布朗。章壬庆则是章芳林的儿子,但章壬庆街已不存在,不知何时变成Covent Alley。又如郑玉瓞,目前已经少有人记得这位商而优则仕,在花甲之年还出任市政厅委员的先驱人物。何式均则为养正学校创办人之一,目前也没有多少人记得。

吴安全说:“这些年来,从发现墓碑到找出墓主,再将人名连接上路名,是一件很有满足感的事,这里面有历史,也有地理,做这样一件事,感觉上很有意义。”


Subscribe by Email

Follow Updates Articles from This Blog via Email

No Comments

About

Powered by Blogger.

Contact Form

Name

Email *

Message *

Contact us

Name

Email *

Message *

Search This Blog

Archives

[blogger]

Popu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