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央医院扩建起坟迁移 175年古墓发现 或产自明清孟臣壶

Zaobao
2017年10月16日 3:30 AM
文/谢燕燕 


曾捐助天福宫创建的福建商人邱院的古墓本月9日起坟时的情景。(吕世聪提供)

从考古角度看,这项新发现令本地的文史工作者相当兴奋。过去出土的陪葬品,以玉器最为常见,这次却挖出有落款的孟臣壶,只可惜没找到壶盖和断落的壶嘴。

天福宫在1840年创建时,名叫邱院的福建商人捐了36元叻币。上个星期一,邱院那座已有175年历史的古墓因新加坡中央医院的扩建工程不得不起坟迁移时,工作人员在他的坟墓内挖出一只孟臣紫砂茶壶和保存完好的白瓷杯。出土陪葬品还包括一个陶药罐和另一个陶器的碎片。

从考古角度看,这项新发现令本地的文史工作者相当兴奋。过去出土的陪葬品,以玉器最为常见,这次却挖出有落款的孟臣壶,只可惜没找到壶盖和断落的壶嘴。


邱院的墓本月9日起坟时,本地寻墓人吴安全和吴安龙兄弟、福建会馆代表许振义、文史研究者吕世聪,还有国家文物局研究员吴庆辉都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上述陪葬品出土,还帮忙清洗壶和杯,并在壶的底部发现“天香云外来,孟臣”的落款。

祖籍福建新江的邱院和我国早期文化人邱菽园是同乡。本地的海澄新江邱氏都以元代末年从同安迁到龙溪三都郑墩村(即后来的新江)的迁荣公为开基祖。“邱”本来是“丘”,清朝时因避讳和孔子之名孔丘一样,才从丘改为邱。

邱院的生平还有待考证与研究,但他能在天福宫创建时捐出36元叻币,显示他应该是开埠时期有点实力的商人。36元叻币在1840年是个不容小觑的数额,也因为如此,他的名字才会被刻在天福宫立于1850年的碑铭上。

邱院的墓碑立于“道光壬寅年葭月”(1842年),是由他的儿子邱元芳和邱元营所立。这座古墓在起坟时的位置在新加坡中央医院范围内。1992年之前,那里是石叻小学旧址。如果回溯到175年前(即邱院下葬时)则是我国最早的坟场恒山亭。恒山亭过去也被人们称为老塚(Tiong Lama)。

蔡氏先人蔡源流古墓 没找到遗骸或陪葬品
这次受中央医院扩建工程影响的还有一座立于1857年的清代古墓和黄姑娘神龛。属于蔡氏先人蔡源流的古墓同样在上星期一起坟,但承包商没有找到遗骸或陪葬品。最早找到这一古墓的吴安龙说,他找到墓碑时,墓碑已倒了下来,上周起坟时,发现墓碑是在一棵树下,可能因为墓碑已经移位,工作人员最后没有找到棺木或遗骸。

2014年10月,吴安全、吴安龙兄弟在红山锡克庙对面的中央医院园地内,发现10多个蔡姓古墓,相信是济阳蔡氏公塚(过去称为“龟仔山”)所留下的古坟。这些古墓的年代介于1850年至1883年之间。

吴安全说,在发现蔡氏古墓后,他们准备办导览团,却在这过程中找到邱院立于1842年的古墓。他今年带领陈笃生的后人参观天福宫时,再仔细阅读天福宫立于1850年的碑铭时,发现邱院的名字列在其中,才知道原来邱院是当年出钱建天福宫的人之一。他赶紧通知国家文物局和福建会馆。

卫生部今年9月5日在报章刊登通告,说明邱院和蔡源流的古墓,以及黄姑娘神龛受发展计划影响必须迁移,希望后人前来认领。济阳蔡氏宗祠出面认领了蔡源流的墓,但没人认领邱院的墓。

卫生部后来和国家文物局及环境局合作,对即将迁移的古墓和神龛做了记录,并安排把黄姑娘的神龛和邱院的骨灰安置在惹兰红山的阿南达弥提雅拉玛泰国寺。蔡源流的骨灰则由蔡氏宗祠安置在蔡厝港骨灰塔内。当局前天和昨天为这次迁移办了一场“黄籙大斋乙昼夜追荐功德道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