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者已被遗忘? 蔡厝港逾九成坟墓无人认领

联合早报 2016年6月20日
by 谢燕燕

蔡厝港坟场将起坟



蔡厝港华人坟场第五阶段的起坟工程即将开始,这次受影响的包括绿野亭1万多个只剩标记石(靠近镜头)和双口鼎芳林山古坟场的迁葬墓。(林泽锐摄)

嫁给林建明的陈霰娘是陈若锦的女儿,陈金声的曾孙女,也是陈庆炎总统的外婆。她的迁葬墓来自芳林山,这次也必须搬迁。


蔡厝港坟场土地使用年限即将到期,环境局规定家属后人在7月之前认领坟墓。大规模起坟挖掘工作将在第四季动工。

蔡厝港华人坟场的约3万5000个墓,因土地使用年限已期满即将挖掘迁移。国家环境局规定家属后人必须在7月31日之前登记认领先人坟墓。但截至5月底,被认领的坟墓只有1200个。这意味着超过96.5%受影响坟墓至今无人认领。

绝大部分受影响坟墓源自本地其他老坟场,包括福德祠绿野亭、双口鼎芳林山、直落不兰雅协源山、中峇鲁林氏塚山九龙堂、汤申路海南山琼州玉山亭、荷兰路丰永大毓山亭及后港潮洲广义山等。

上述坟场历史悠久,好些迁葬墓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但这些开埠时期的古墓来到20世纪中叶的建国时期,不得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让路,最后迁墓到蔡厝港华人坟场。

这些“迁葬墓”如今又得再度起坟迁移。大部分受影响坟墓连墓碑都没有,当年迁葬时只立有编号的标记石(plot marker),要知道墓主人身份,必需根据编号对回下葬记录。这些迁葬墓纵使有后人,恐怕早已“失联”。当年负责迁葬的主要是与坟场有关的会馆或社团,因此认领工作得由这些会馆或公会来负责。

陈总统外婆墓也搬迁

虽然如此,本地寻墓人和文史工作者吴安全(51岁,药剂师)还是在那里发现不少著名先驱人物的迁葬墓,当中包括陈金声的第三儿子陈明岩、小女儿陈玉合、孙子陈若锦和陈若铨,另外还有陈若锦的女儿陈霰娘。

陈若锦(1859年-1917年)的墓碑显示他去世时留下儿子陈思敏(《福建名人录》译陈书敏),女儿陈冰娘和陈霰娘(《福建名人录》译陈顺娘)。陈霰娘是陈庆炎总统的外婆。

嵌上照片的墓碑,记录着陈霰娘1948年8月30日离开人世,终年54岁。根据旧报纸,陈霰娘在1917年7月嫁给林建明,他们的女儿林娘瑞正是陈庆炎总统的母亲。

陈明岩、陈若锦、陈若铨和陈霰娘的迁葬墓都还有墓碑,它们迁自史德林路(Stirling Road)俗称双口鼎芳林山(Cheang Hong Lim Cemetery)的老坟场。

源自芳林山的还有薛有文的迁葬墓。薛有文是《叻报》创办人薛有礼的弟弟,其祖父是本地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儿子则是担任过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薛中华。

陈金声的小女儿陈玉合的迁葬墓也在受影响行列,但不是来自芳林山,而是源自她和夫婿杨逢泰(又作杨鸿泰)当年捐地建立的协源山。

吴安全翻查对照各种档案记录后,发现杨逢泰的墓只剩一块写着“杨笃居”的大理石碑,至于陈玉合,却只是一块被草淹没、没有名字,连编号都看不见的标记石,令人唏嘘。

本报上周六走访蔡厝港华人坟场时,遇到林贤福(60岁)带着美国来的妹妹林黎洁、妹夫枫丹(Joseph Fointaine)、弟妹林秀清和女儿佳慧一起来拜祭祖母朱富蚵、曾外祖父陈长幼和曾外祖母林缘。

林贤福说,先人的墓也迁自双口鼎芳林山,他们清明扫墓时知道即将起坟,已经办理认领手续。目前住在美国犹他州(Utah)的林黎洁正在研究和编写家族史。她这次还带了四名儿女佐佐(Jojo)、柯思汀(Kjerstn)、顺清(Nicholas)和雅美(Chyanne)来寻根。

120墓将移至私人骨灰塔

国家环境局在回答《联合早报》询问时说,1200个被认领的坟墓中,有120个将由后人自行雇用承包商起坟迁移和安置在私人骨灰塔,剩余将由政府负责挖掘和安置在蔡厝港或万礼骨灰塔。

大规模的起坟挖掘工作将在今年第四季动工。

由于本地土地有限,政府从1998年11月起实施新的土葬条例,限定所有土葬的安葬期限为15年,也就是遗体下葬后15年就必须挖掘搬迁。挖出的遗骨会火化,有后人认领的骨灰将安置在骨灰安置所,无人认领的骨灰,在起坟三年后将撒入大海。
政府是在2014年7月宣布蔡厝港华人坟场的第五阶段起坟计划,并给公众两年时间登记认领先人坟墓,但至今只有很小一部分受影响坟墓有后人认领。

环境局说,这次受影响的坟墓,绝大部分是1958年至1970年代间,从全岛各地其他坟场迁至蔡厝港的迁葬墓。很多在第一次迁葬时,是由不同会馆认领后集体迁到蔡厝港坟场。当局将与相关的会馆接洽。

环境局也表示,他们正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发展部商讨要如何处置受影响的“华族殉难义士纪念碑”。这个由公众及“东海有限公司”立于1962年的墓碑,葬着武吉知马五条石半竹仔巷遭日军杀害的义士。

墓碑上没有个别名字姓氏,也没列明究竟有多少人,只知道他们是在1942年春遭南侵日军杀害的竹仔巷村民。

老坟场坟墓一迁再迁


广客帮福德祠绿野亭 一万多迁葬墓受影响

这次起坟工程,受影响最大的当数绿野亭的一万多个迁葬墓。根据1959年3月20日的碑记,绿野亭位于中峇鲁,创建于1840年,是广惠肇、嘉应和丰永大七属埋葬先人的坟山;七属指广州、惠州、肇庆、嘉应、丰顺、永定和大埔。

政府在1957年把坟山纳入发展地段,绿野亭董事部在1958年花13余万元,把1万1500余副先人遗骸迁到蔡厝港华人坟场,当时还花4万余元立七属总坟和兴建伯公亭(即福德祠)及牌楼。

双口鼎芳林山
葬有陈金声家族成员
早期双口鼎附近有个“无尾港村”,坐落在芳林山和丰兴山之间。芳林山其实是私人坟场,原本有9000多口古墓,建国时期因发展需要而迁坟,一部分迁到蔡厝港坟场。
坟山的地原本属于商人章芳林,因此被称为芳林山,其具体位置介于亚历山大路,女皇大道和史德林路(Stirling Road)之间。不少芳林山的迁葬墓还保有墓碑,还能识别墓主人,包括陈金声家族成员。有些墓的年代可追溯到道光、同治年间,即19世纪中叶。
福建林氏九龙堂塚山
原位于中峇鲁西郊
源自福建九龙堂塚山的1528个迁葬墓也必须起坟。1972年的碑文说,塚山原本位于中峇鲁西郊,占地20余亩,是先人捐地葬林氏族人的坟场,当时已有百多年历史。
根据《始建新加坡九龙堂记》的碑文,新加坡在1857年便已经有了福建九龙堂公司,这是林氏大宗祠的前身。
九龙堂塚山是在1967年被政府征用,当时的董事部除了把先人移到蔡厝港,还拨款建纪念亭和立纪念碑。
海南山琼州玉山亭
曾纳天后宫产业
源自汤申路五条石的海南义山琼州玉山亭设立于1862年,最早由梁亚光、陈亚春、陈亚文、黄亚鑫和黄亚奉等人集资购置。1890年再购地扩大面积,还纳为天后宫产业。
1970年,政府为了建路和房子征用坟山,当时的董事会与政府交涉后,把5828个墓迁到蔡厝港,还在那里建亭立碑。
福建杨氏协源山
富商一家四口墓完整搬迁
杨逢泰和妻子陈玉合在1882年把位于直落布兰雅五座占地105英亩的山峰,捐作福建杨氏公塚协源山。
政府在1968年征用协源山以发展直落布兰雅卫星镇,当时保留四英亩地供族人建杨氏大宗祠,1966个杨氏族人的坟墓,在1973年12月开始迁到蔡厝港。
蔡厝港华人坟场目前有一座迁自协源山的完整坟墓,葬着富商杨仲辉一家四口,包括杨仲辉和妻子Tan Dja Dee,儿子杨明德和孙子杨福吉。杨明德1895年在亚拉街创立杨弘盛,专门经营蜡染峇迪布料。这座雕刻精美的墓还有锡克守卫。
丰永大坟场毓山亭
部分墓只有标记石
源自荷兰路丰永大坟场的迁葬墓共5253个,这些墓一部分有墓碑,其余只有标记石。公会当时没有建亭设碑,只立了一块先贤总墓碑。
由丰顺、永定和大埔人组成的公会,1896年在荷兰路买下150多英亩地作为坟场、后称“毓山亭”。政府在1968年至1970年间征用大部分地段。
后港潮州坟场广义山
早前受发展被迫搬迁
原位于实龙岗路上段(后港四英里半)的潮州坟场广义山,是另一个在1967年受现代化发展影响而大举迁葬的百年老坟场。
根据记录,原归义安公司管理的广义山当年起坟时,当中的500多个墓被迁到蔡厝港坟场。
基督教坟场迁葬墓
一小部分移至蔡厝港
这里的坟墓,迁自武吉知马,比达达利或附近其他基督教坟场。以武吉知马基督教坟场来说,它创立于1865年,1907年便封山,1971年关闭和清理,绝大部分已不存在,一小部分迁到蔡厝港。

吴安全手指的是陈金声女儿陈玉合的迁葬墓。陈玉合和夫婿杨逢泰当年捐了五座山做坟场,但她那来自协源山的迁葬墓只剩一块被草淹没的标记石。(林泽锐摄)

Comments